实用放射学杂志
中国科技期刊优秀期刊 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 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
主管/主办: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内刊号:CN:61-1107/R
国际刊号:ISSN:1002-1671
期刊信息

中文名称:实用放射学杂志

刊物语言:中文

刊物规格:A4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创刊时间:1985

出版周期:月刊

国内刊号:61-1107/R

国际刊号:1002-1671

邮发代号:52-93

刊物定价:280.00元/年

出版地:陕西

首页>查看文章

中医硕士毕业论文:那些不足和容易踩的 “坑”

时间:2025-01-16 15:19:53

中医硕士毕业论文:那些不足和容易踩的 “坑”.jpg

作为一名在中医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学子,回首自己撰写硕士毕业论文的历程,再结合身边同学们的经历,深感其中的不易与艰辛,也发现了诸多容易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研究内容方面

(一)选题问题

选题创新性不足

犹记得当初选题时,脑海中闪过的大多是课堂上老师反复提及、书本中常见的那些经典方剂应用或是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思路。放眼望去,周围不少同学的选题亦是如此,像 “银翘散治疗风热感冒的临床观察” 这类选题屡见不鲜。据我粗略估算,在我们学校过往几届中医硕士毕业论文里,类似缺乏创新闪光点的选题占比差不多能到 30%。当时的我,也陷入过这样的 “选题舒适区”,觉得前人研究成熟,资料丰富,做起来得心应手。可后来才明白,评审老师们阅文无数,他们满心期待着能从我们的论文中挖掘出推动中医领域大步向前的新思维、新路径,如此传统的选题实在难以让论文崭露头角。

选题范围不合理

有的同学像是胸怀壮志,想要一口吃成个胖子,选题宽泛得吓人。就拿 “糖尿病的中医综合治疗研究” 来说,这涵盖了从发病根源、病理变化、诊断技巧到五花八门治疗手段的方方面面,莫说是硕士阶段短短几年,就算是浸淫中医数十年的专家,要想在一篇论文里把这庞大繁杂的内容研究透彻,都绝非易事。而我自己呢,也曾险些掉进另一个 “坑”—— 选题过窄。当时我着迷于某一味中药在特定方剂中的炮制工艺细节,一门心思钻研它对某一细微症状的影响,可越深入越发现,这样局限的研究范围,即便得出成果,其应用价值也微乎其微,仿佛在学术的大海里激起了一朵无人关注的小浪花。

(二)研究深度不够

临床研究深度

参与临床实习时,我接触到不少同学做的临床研究型论文。他们大多只是浮于表面,简单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诸如姓名、年龄、性别,再粗略描述下症状改善情况,就草草了事。可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深入探究证候演变规律、不同体质患者对相同治疗手段的差异化反应,才是精髓所在。我曾协助一位学长做关于某中药复方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本以为能大干一场,结果发现样本量仅有 20 例。如此少的样本,就好比用一把小尺子去丈量无垠的大地,根本无法精准反映药物在形形色色患者群体中的真实疗效,科学性大打折扣,当时内心的失落至今仍记忆犹新。

理论研究深度

钻研中医古籍文献时,我最初也陷入过误区,以为把古代医家对某一病症的论述罗列整齐,就算大功告成。然而,当真正深入其中,才发现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就拿研究《伤寒论》中的某方剂来说,若只是机械地引用条文,而不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药理研究新成果,去深挖其作用机制,那这理论研究就如同空中楼阁,与当下的医学实践严重脱节,无法为中医的传承发展添砖加瓦。

二、研究方法方面

(一)方法选择不当

中医特色方法运用不足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我留意到一个令人惋惜的现象:很多同学都没有把中医传统研究方法的威力发挥到极致。就拿辨证论治来说,明明这是中医的 “看家本领”,可有些同学在论文里只是蜻蜓点水般提及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于辨证的精细依据和关键过程,却含糊其辞。像经络诊断、体质辨识这些独具中医魅力的方法,在论文研究中更是难得一见。据我私下了解,在我们这届中医硕士论文里,真正将中医特色方法用得炉火纯青的论文,占比还不到 50%,实在是暴殄天物。

现代科学方法融合不佳

身处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将现代科学方法融入中医研究无疑是大势所趋。可现实却有些不尽人意,不少同学在引入现代研究方法时,显得生硬刻板。我曾旁听过一场关于中药成分分析的论文答辩,那位同学使用了先进的仪器检测中药成分,这本是好事,可他却只是孤立地展示检测数据,全然不顾这些数据与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硬生生割裂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让中医中药独特的优势在论文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二)实验设计缺陷

对照设置不合理

实验研究中的对照设置可是个技术活,稍有不慎就会谬以千里。我听闻有同学在进行中药新药研发实验时,选错了阳性对照药物,没有选用临床公认的有效药物,就好比射箭找不到靶心,实验结果自然缺乏说服力。还有在针灸研究领域,假针灸对照设计常常漏洞百出,不能巧妙排除安慰针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使得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实验数据可信度大打折扣,令人扼腕叹息。

分组不科学

分组环节若不考虑中医的个体差异因素,那简直就是给自己的研究埋雷。记得有一回,我参与一个关于中药对某疾病治疗的研究项目,前期分组时,大家没有依据患者的中医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分层随机分组。结果呢,实验进行到一半,各种混杂因素纷至沓来,干扰得实验结果一团糟,原本清晰的研究方向变得模糊不清,那种挫败感至今仍刻骨铭心。

三、论文写作方面

(一)逻辑结构混乱

章节内容连贯性差

阅读同学们的初稿时,我常常发现一个通病:各章节之间仿佛是各自为政的散兵游勇,缺乏连贯性。就拿一篇论文来说,前面章节还在头头是道地阐述某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说得玄之又玄,可到后面讨论治疗方法时,却突然 “另起炉灶”,直接罗列治疗方案,全然不顾与前面病因病机的内在逻辑联系,就像看一场剧情脱节的电影,让人看得一头雾水,论文的整体说服力也因此大打折扣。

论点论据不一致

还有些论文,论点和论据就像两个闹别扭的孩子,怎么都凑不到一块儿。比如,论点信誓旦旦地宣称某中药复方对某疾病有独一无二的治疗优势,可论据部分呢,要么临床数据少得可怜,要么实验结果驴唇不对马嘴,根本无法为论点提供坚实的支撑,就好比建房子却用了劣质的砖块,摇摇欲坠,让读者对论文的可信度产生极大质疑。

(二)语言表达问题

中医术语使用不准确

中医术语就像是中医领域的 “密码”,准确使用才能开启知识的大门。然而,不少同学在论文里却频频犯错,“证候” 和 “症状” 傻傻分不清,描述疾病状态时,乱用中医术语,就像拿着错误的钥匙开锁,不仅打不开知识的宝库,还让旁人误解了研究的本意,严重影响了论文的专业性。

文字表述不规范

写作过程中,口语化的表述也时不时冒出来捣乱。有些同学写着写着就带出 “我觉得”“大概” 之类随意的词汇,这在严谨的学术论文里简直是 “大煞风景”。还有在引用古籍文献时,不按学术规范标注,就像做菜不放调料,论文的味道全没了,可信度也跟着直线下降。